近年来网络问政立足民生,剖析矛盾,为政府各部门负责人“知民情、解民事”搭建了桥梁,有力的促进了问题和矛盾的解决。新闻中领导干部通过官方微博与群众交流,为民解决问题,值得我们点赞。然而,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问政是远不够的,我们要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回复,更要有相关的后续处理结果及问责制度作为保证。只纠正错误,不追责问责,只会让问政成为另一种形式主义。
问政不问责,治标不治本。问政是检验政府工作的试金石。各种形式创新的“问政”,其目的是解决干部不作为问题。在接受问政之后,相关部门不仅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,大力整改问题,更要严格追责。整改只是纠正了过去所犯下的错误,并不能对以后类似问题的发生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,只是暂时让问题收敛,并不能让规矩和纪律“长出牙齿”,起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,不能从源头、从根本上遏止违法乱纪的作用。只有将问责进行到底才将问题“连根拔起”,使问政发挥实效。
问政不问责,等于白忙活。党的十八大以后,总书记明确了“两个责任”,对于领导干部下属或者辖区内出现违法乱纪现象的,领导也负主体责任。发现问题,要从主客观因素去剖析,既要找到“因”,也要突出“果”。对造成问题的任何组织、任何个人,都要一查到底,严肃追究,这样的“问政”才能避免流于形式,才有鞭策不敢懒政、不乱作为的奇效。督促每一个执政者经常反省自躬,把为政之事做好做实。
动员千次,不如问责一次。对于发生的许多违法乱纪问题,不能只是盲改,更要加强源头预防。只有抓住典型严肃查处、追究责任,纪律才能真正严肃起来,责任才能压下去,不会流于形式、陷入空谈。归根结底一句话:问政更需问责。(柳鑫)
热门关键词:“问政”不“问责”治标不治本